女子体验滑翔伞被挂高压线
一名滑翔伞爱好者在广东江门台山市下川岛的体验活动中,因教练操作失误被困于百米高空的高压电缆上,悬挂超过15小时。这场惊险救援的背后,暴露出的不仅是极限运动的安全漏洞,更折射出行业监管与应急机制的深层问题。
2022年6月24日下午,该女子参与滑翔伞项目时,因教练操作失误导致伞绳缠绕高压线。由于事发地点位于两座高压塔之间的电缆最低点,距离地面约100米,救援难度极大。当地政府为保障被困者安全,紧急切断全岛供电,并联合消防、电力、民间救援队等多方力量展开营救。民间救援队员林建从佛山连夜赶赴现场,攀爬高压铁塔后,在断电的电缆上横移600米,耗时近6小时才成功将女子救下。尽管当事人最终无恙,但这场持续整夜的救援行动导致全岛停电,间接引发周边养殖户的鱼群因缺氧大规模死亡,经济损失达10万元。
事故发生后,涉事滑翔伞基地被曝出选址严重不当——项目运营区域不仅靠近高压电缆,还邻近风力发电机,场地安全隐患突出。景区工作人员称,滑翔伞项目由私人公司运营,与景区管理分离,仅能进行“指导约束”。然而,这类“指导”显然未能阻止悲剧发生。更令人质疑的是,该基地教练资质与操作规范是否存在漏洞。参与救援的蓝天救援队负责人直言,此类因操作失误导致的高压线悬挂事件“极为罕见”,当事人能存活堪称“奇迹”,毕竟高压电缆的放电效应通常足以致命。
三年后,这起事件因养殖户的索赔诉讼重回公众视野。法院审理认为,女子作为紧急避险的受益人需承担80%赔偿责任,滑翔伞公司因管理失职承担20%补充责任,供电公司因停电通知滞后担责10%,而养殖户自身未采取应急措施也需分担10%责任。这一判决引发争议:当个人体验、商业运营与公共基础设施产生冲突时,责任边界究竟该如何划分?
从行业角度看,滑翔伞等极限运动在国内快速发展,但监管体系尚未同步完善。部分运营方为降低成本,选择临近禁飞区域开展项目;教练资质审核不严、应急培训缺失等问题普遍存在。此次事件中,救援人员不得不依赖民间力量完成高难度营救,恰恰说明公共救援体系对特殊场景的应对能力不足。
这场悬挂在高压线上的危机,不仅是一次个体遭遇的意外,更是给运动行业与安全管理敲响的警钟。当极限体验成为消费潮流时,如何平衡风险与责任,避免“奇迹”沦为“常态”,需要更严格的监管、更专业的运营,以及参与者对生命的敬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