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beat365官方网站入口素描网 > 新闻动态 >

2025开年王炸!《哪吒2》嗨翻天!一朵莲花一世仙,漫谈吉祥莲纹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8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88

珠宝匠原创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~

“是他,是他,是他,就是他。我们的朋友小哪吒......”

今天是大年初一,你去电影院看新上映的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了么?

自2019年夏天《哪吒》系列电影第一部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上映以来,80、90后心目中那个一生正气、充满传奇色彩的哪吒形象,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。

他不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完美无瑕、毫无瑕疵的正义使者,而是一个被命运捉弄、被世人误解的“魔童”。

他天生具有魔性,自降生之日起,便被同村的村民视为瘟疫般的存在,人们朝他扔鸡蛋,同村的小孩也不敢跟他一起玩耍,他那颗幼小的心灵,也因此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孤独。

但面对世人心中的偏见,他却说:“我命由我不由天,是魔是仙,我自己说了才算”。

带着这样的信念,哪吒一次次挺身而出,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家人和陈塘村村民,用实际行动证明,自己绝非众人眼中只会带来灾祸的魔童,更是能够拯救苍生、力挽狂澜的英雄。

在第二部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中,为了保住哪吒的灵魂,太乙真人选用七色宝莲为哪吒重塑肉身。

自古以来,莲花,便因其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的特性,备受人们的称颂与赞美。

作为纯净、坚韧和不屈的存在,以莲花为身的哪吒,仿佛获得了一种新生的力量,使得他拥有更加纯净的灵魂和坚定的信念,继续他降妖除魔、捍卫正义的使命。

而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话:“一朵莲花一世仙,我命由我不由天”!

“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”

当然,莲花不仅有哪吒渊源颇深,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莲花还是“三教”共赏之物,被视为吉祥植物,寓意纯洁、宁静和美好。

(相关阅读:)

在文学诗词中,诗人还将莲视为“花中君子”,赋予其洁身自好、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,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更是将莲花的象征意义提到了顶峰。

除了在文学诗词中大放异彩,清雅脱俗的莲花,还作为一种寓意吉祥的植物纹样,或单独,或与鱼纹、鸳鸯纹等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,出现在丝绸织物、建筑雕刻、瓷器、玉器、金银首饰等各种器物之上,以表达古人对家庭和睦、生活幸福的期盼与向往。

新石器时期:莲花纹雏形出现

据史料记载,最早的莲花纹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。

考古学家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,曾发现线刻似莲瓣纹的纹样,而这也被视为莲花纹最早的雏形。

商周时期:莲瓣纹流行开来

商周时期,动物纹样兴盛一时,而莲瓣纹这一植物纹样,常作为辅助纹样,出现在青铜器之上。

这件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周晚期梁其壶,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窖藏。

壶的壶体呈圆角方形,颈两侧有一对象鼻兽首衔环耳,上有一圆雕卧牛捉手,通体装饰花纹。其盖顶的镂空环带纹装饰,形似莲瓣,造型立体抽象,被认为是东周时期青铜器上莲瓣装饰的最早来源。

春秋战国时期,原本只是作为辅助纹样的莲瓣纹,华丽转身成青铜器上重要装饰元素。

这一时期的莲花纹,以盛开状的莲瓣为主,莲瓣多为偶数,呈对称形态,出现于器物的盖口处,造型朴实无华,彰显出莲花的自然形态。

这样的造型,一方面契合了古人“器物即宇宙”的设计观念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古人对于生命的敬畏。

比如,这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春秋莲鹤方壶,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。

这件莲鹤方壶是个盛酒器,壶身为扁方体,腹部装饰有蟠龙纹,龙角竖立,壶角的四面各装饰有一只神兽,兽角弯曲,肩生双翼,长尾上卷。

壶顶盖铸有双层莲花瓣,花瓣层叠镂空,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,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,形神俱佳,宛若天成。莲花与仙鹤的组合,也反应出当时世人对于长寿与繁荣的美好期许。

秦汉时期:本土莲花纹初步成型

秦汉时期,随着植物纹样的流行,寓意吉祥美好的莲花纹,开始频频出现在壁画、铜镜、画像砖等器物之上。

这一时期的莲花纹,多为“圆花”,双层和多层的莲纹不断出现。

虽然造型上仍然给人一种简约、抽象的感觉,但制作工艺却有了显著提升,雕刻、划刻、浮雕等不同的工艺相互融合,为莲花纹增添一抹大气神秘之感,具有自身风格的本土莲花纹初步成型。

魏晋南北朝:佛教的象征符号

唐代诗人杜牧在《江南春·千里莺啼绿映红》中曾说过: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”

魏晋南北朝时期,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、大动荡的时期,这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,南北风俗相互影响,各民族文化交融,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。

在佛教艺术中,莲花被视为“圣物”,象征着“最高尚的纯洁”,而以莲花为主题的纹样,也作为佛教的象征符号,被广泛应用于寺庙、佛像、壁画、石窟雕刻、陶瓷等各个领域。

这一时期的莲花纹,与前朝流行的本土莲纹并不同源,更多的是受到印度莲纹的影响,表现形式也从原来的单一写实,变得复杂多样。

比如,陶瓷上的莲花纹就有仰覆莲纹、覆莲纹、仰莲纹、圆莲这四种莲花形态,运用刻画、堆贴、压印等手法的莲瓣,风格浑厚古朴、层次不等,有尖有圆、有仰有俯,各层之间相互呼应,配置鲜明。

这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釉仰覆莲花尊,出土于景县封子绘和祖氏墓。

青釉仰覆莲花尊的颈部,以弦纹为界,上下分别贴塑有团龙和飞天的图案。肩、颈相交处有六个双泥条系,肩部堆塑着双层覆莲,每一片莲花瓣都层次分明,线条流畅,而在双层覆莲之下,则是一周垂叶纹,那一片片垂叶纹理清晰,自然下垂,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为整个尊增添了一丝动感。

腹部,深雕一周覆莲,莲瓣外翻翘起,充满了张力与动感。与下腹堆贴的仰莲相互呼应,形成了一种极强的立体效果,让人在观赏之时仿佛能感受到莲花的蓬勃生长之势。

在尊的下方雕刻有双层覆莲,整件作品通体装饰华丽,运用深雕、浅刻等多种装饰技法,是北朝屈指可数的重器之一。

相比于陶瓷上莲花纹的细腻柔美,石窟中的莲花纹,则是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,呈现出浓厚的宗教氛围,被匠人雕刻于藻井、佛像、窟顶、石刻砖画等部位,成为佛教思想文化的一种视觉表达。

飞天莲花纹人字坡 莫高窟第248窟 北魏

石窟中的莲花纹,线条粗犷有力,形态对称有序,不只呈现莲瓣的形态,含苞待放的莲花、盛开的莲花、已然结果的莲蓬等莲花的完整生命过程,都被凹凸有序的雕刻于石窟之上,使得莲花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。

除此之外,在部分石窟中,还可见赋彩的莲花纹,为原本单调的石窟,增添一抹亮色。

比如北魏莫高窟435窟的莲花飞天平棋,藻井采用了独特的三重套斗式结构,井中由双层莲瓣共同组成,每层共计十八瓣,井心有莲子造型,四个外岔角处绘有4个飞天的仙子,中层四角和外层边饰有火焰纹、忍冬纹装饰,图案整体层次分明,配色鲜艳夺目,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瓦当上也开始出现莲花纹,莲花的形态逼真,花瓣数量多为十瓣左右,宽肥而饱满,相邻的花瓣露出一层新瓣,中央莲实凸出,造型更为立体写实。

隋唐时期:产生了新的组合样式

隋唐时期,社会安定,生活富足,人们的思想也更加的开放,在帝王的支持下,佛教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。

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深入,莲花纹不断地吸收外域的文化艺术,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与创新,使得莲花纹产生了许多新的组合样式。

隋唐时期,南方主要盛产青瓷,北方主要盛产白瓷,素有“南青北白”之说。

这一时期的陶瓷,造型千姿百态,装饰丰富多样,而莲花纹作为陶瓷上最为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,也变得形象生动,造型丰满。

匠人们通过绘画的笔意和构图,将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莲花绘制于瓷器之上。粗细变化的线条使得莲花纹颇具动感。

尤其是唐朝时创造的釉下彩和釉上彩工艺,再加上自由有序的转枝构图,使得莲花纹颇具写意风采,曾一度成为当时瓷器上的主流样式。

隋唐时期,莲花纹样在佛教石窟中的使用也十分广泛,尤其以藻井上的莲花纹样最为经典。

隋朝藻井上的莲花纹仍然沿袭南北朝粗犷、简练的风格,但形态上更加的多变灵动,莲花的花瓣逐渐变为八瓣、十二瓣的大莲花,层次有一层或多层,莲瓣的造型出现桃形、云形瓣等新形式,藻井的莲心处常绘制有三只兔子、化生童子、炫动的色轮等团案。

比如隋朝莫高窟第407窟三兔莲花纹藻井,藻井中绘八瓣重层大莲花,莲心处花中绘有三兔纹,相互追逐旋转。莲花周围绘飞天、童子、比丘环绕飞行,天雨香花,彩云呈祥等图案,造型精致反复,堪称一绝。

唐朝藻井上的莲花纹,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初唐、盛唐、中唐、晚唐四个时期。

初唐藻井,井心宽阔,莲花纹不再由单一的莲瓣组成,而是以团花的形式,融合佛教中转轮造型或云头纹,纹样活泼且充满生气;

盛唐藻井,中心天井处的莲花纹所占的面积逐渐缩小,井边层次繁复华丽,构图明显趋向格律化,逐渐形成了莲花纹中的变体:宝相花纹样。

宝相花,又名“宝仙花”、“宝花花”,它融合了牡丹和莲花的特点演变而来,形态端庄圆润,花瓣多层次排列,风格富丽华美,雍容华贵。

比如,盛唐时期开凿的敦煌320窟藻井,井中心是由各种花纹组成的宝相花,四周以方胜纹、团花等作边饰,莲花纹饰的特征开始减弱,层次繁多密集,整体华丽而不失威严庄重,为唐代藻井中的佳作。

中、晚期藻井井心多置旋转状的卷瓣莲花,花瓣从桃叶形逐渐转变为以云头纹装饰为主,结构从放射式倾向于向心式,图案变得内敛而不张扬。

宋代:宋人最为青睐的植物类纹样之一

宋代时,经济发达,生活安定,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,插花、赏花作为宋代四雅之一,成为了文人墨客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
宋代常见的植物类纹饰有牡丹、芍药、菊花、莲花等,其中,以莲花为主题的纹样,花卉生动自然,一出现,便成为了宋人最为青睐的植物类纹样之一。

这一时期,佛教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,莲花纹样渐渐脱离了佛教的神性,而是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元素,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。

受士大夫阶层的影响,莲花纹的样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花朵形态,常与荷叶、莲蓬等元素组合,或通过缠枝、束莲等方式,增强立体感与艺术效果,形态自然舒展,有着清新淡雅的质感,传递出崇尚自然、崇尚美好的生活愿景。

这件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北宋白釉划花莲荷纹腰圆形枕,出土于鹿泉市南海山宋墓。

枕面精心刻划着一幅生动的水塘莲花图案,厚而宽大的荷叶扎根于水中,托出三株随风摇曳的莲花,莲花随风摇曳,那婀娜的姿态,美不胜收。

元代:独特的民族风格

到了元代,莲花在继承宋代的装饰布局与特点的基础之上,题材与造型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审美韵味。

这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莲瓣形盘,盘子造型规整典雅,胎体较厚,呈八瓣莲花造型,花瓣中绘制珍珠、钱纹、铜镜、方胜等八种宝物纹样,有财富、辟邪之意,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。

明清时期:“图必有意,意必吉祥”

明清时期,帝王十分重视手工技艺,名师名匠的地位甚至可以与缙绅并坐,或与“士大夫相抗礼”。

在这种文化背景下,彩瓷、青花瓷、首饰、家具等各行各业都十分兴盛,上面的装饰纹样也变得丰富、繁复起来。

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,讲究“图必有意,意必吉祥”。

曾备受前朝喜爱的莲花纹,因其百变多样的造型,吉祥美好的寓意,在承继宋、元后有不断地创新,样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
尤其是随着瓷器制造水平的精进,瓷器上的莲花纹呈现出愈发精妙绝伦的姿态。

不仅有形象丰满的独莲纹,缠枝莲、莲池纹、并蒂莲纹、束莲纹、勾莲纹、折枝莲纹等各具特色的纹样,也为瓷器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从纹样的表现手法上看,比前朝更加写实,花瓣均匀,瓣尖圆润,整体布局疏朗有致,空间显得格外的宽阔。

下面这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景泰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盘,便是明万历年间的作品。

盘子内外饰有彩色缠枝花卉纹,其中,盘底所饰为缠枝莲纹,花头造型别致,花叶繁密,正中以如意云头纹围成长方形边框,内嵌铜鎏金片,其上镌刻“大明景泰年制”六字双行款。

清朝时,随着工艺水平和审美要求的提高,莲花纹的样式变得更加华贵艳丽、复杂精巧,有时还会与莲叶、水草、蝴蝶、蝴蝶等纹样组合在一起,以表达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。

J先生说:“一朵莲花一世仙,我命由我不由天”!在这个充满偏见的社会,它如同一把顽固的枷锁,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。而哪吒便是那个敢于冲破这道坚固枷锁的第一人,他那小小的身躯,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不屈的精神,他不畏世俗的眼光,毅然决然地选择与命运抗争,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,命运并非不可改变,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,就能打破束缚,挣脱枷锁,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。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,也能如哪吒一般,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,不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,勇敢地突破自我,超越极限,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!参考资料:1、山东古建筑中莲花纹样在装饰艺术的作用 周宏 南京师范大学2、中国陶瓷装饰莲花纹样研究 刘熙霞 齐鲁工业大学3、传统莲花纹样的演变及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表现 张鸿博 于畅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4、佛教莲花纹样的审美分析 胡笑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

注: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,可溯源图片已标明引用出处,如有侵权,请联系小编删除~

推荐阅读:

珠宝圈的新宠,又潮又土的“摩卡慕斯”色,2025年度代表色上线



我的网站